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25-03-20 来源: 阅读次数:
2025年是全面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目标任务、推进美丽河南建设南阳实践的重要之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全面收官、研究谋划“十五五”规划体系承上启下之年,也是我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重要之年。当前,生态文明建设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生态环境保护任务依然艰巨,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污染防治攻坚任重道远。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省委“四高四争先”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省生态环境厅工作安排,扎实做好2025年全市生态环境工作,现提出如下工作安排。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南阳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两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五聚五提”工作部署,以建设高效生态经济引领区为统领,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奋力夺取“十四五”生态环境目标任务全面胜利,努力在保障生态安全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奋勇争先,助力南阳高质量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
二、主要目标
(一)环境空气质量方面
全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76.5%,细颗粒物(PM2.5)浓度力争低于35微克/立方米,桐柏、唐河空气质量保持二级达标,西峡、淅川、南召、邓州实现空气质量二级达标。
(二)水生态环境质量方面
全市32个国省控、35个市控地表水断面完成年度环境质量目标任务,单个断面年度累计达标率达到75%以上,消除劣Ⅴ类水质断面;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取水水质达到考核要求,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陶岔取水口取水水质稳定达到Ⅱ类标准;完成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目标任务。
(三)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方面
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持续保持10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得到有效保障。地下水国考区域点位V类水比例控制在25%以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5%以上。
(四)应对气候变化方面
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较2020年降低19%。
(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面
完成“十四五”氮氧化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累计5686吨,挥发性有机物重点工程减排量累计3300吨,化学需氧量重点工程减排量累计24500吨,氨氮重点工程减排量累计1050吨。
(六)核与辐射安全方面
全市放射源事故零发生率,辐射环境质量保持良好。
三、重点工作
(一)统筹推进美丽河南建设南阳实践
积极推进美丽河南建设南阳实践,以重点突破带动生态环境保护全局工作迈上新台阶。
1.系统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开展“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总结评估,研究形成“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基本思路,深入谋划“十五五”目标指标、重点任务、重大举措和重大工程,组织编制“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专项规划。
2.因地制宜打造美丽河南建设南阳板块。严格丹江口库区和南水北调干渠两侧水生态环境保护,推进水质监测、风险防控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推进南水北调水源保护样板区建设。
3.分级分类推进美丽行动。支持部分县市区率先在绿色低碳发展、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生态保护修复、维护生态安全和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美丽乡村整县建成比例达到20%以上。
(二)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
准确把握生态环境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保持战略定力,全面贯彻精准科学依法治污方针,突出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之以恒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4.持续深入推进蓝天保卫战。开展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有序退出烧结砖瓦等行业限制类工艺装备,推进矿石采选、重质碳酸钙、冶金辅料等行业产业集群综合整治,提升产业集群绿色发展水平。实施砂石行业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提升行业治理水平。推进燃煤锅炉关停淘汰,对30万千瓦以上热电联产电厂供热半径30公里范围内具备供热替代条件的燃煤锅炉和落后燃煤小热电机组(含自备电厂)实施关停或整合,加快燃料类煤气发生炉和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清洁低碳能源替代。加快推进重点行业清洁运输比例提升,大力推动铁路专用线进企入园建设,鼓励大宗物料短距离运输使用新能源重卡,加快城市建成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加强重型柴油货车、非道路移动机械和油气污染监管。高质量推进钢铁、水泥企业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开展低效失效污染治理设施排查整治,强化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实施低VOCs含量原辅材料替代,开展VOCs泄漏检测与修复。推行重污染天气分类分级精细化管控,全面提升重点行业企业环境绩效等级,实施“创A晋B”行动,全面消除D级企业,力争30家企业达到A级、B级和绩效引领水平。统筹抓好散煤、扬尘、秸秆和餐饮油烟等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加强应急减排清单标准化管理,综合采取远程监测监控、实地监测溯源、综合分析应对等方式,全面提升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实效。加强监测数据质控管理,坚决杜绝监测监控数据弄虚作假行为。
5.持续深入推进碧水保卫战。持续推进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依法科学划定、调整、取消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9月底前完成县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专项调查及评估,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保障水平。加快补齐城镇污水收集处理短板,持续推进化工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一企一管排水管网改造;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的西峡、桐柏、新野、邓州、方城、社旗要加快城镇污水收集处理项目谋划及建设,在替代能力未上马前,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年底前完成南阳天冠水处理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市污泥处置二期工程建设任务并调试运行,新野完成新建3万吨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升级改造项目,淅川完成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邓州完成化纤产业园区污水处理厂项目,邓州市湍北污水处理厂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50%;社旗、桐柏、卧龙完成污水处理厂尾水湿地项目建设。开展黑臭水体整治环境保护行动,加强中心城区内河及县城建成区内河水质监测和监管,县市区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实施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三点一线”(排子河邓州、白河翟湾、淮河出山大桥断面和唐河一线)为重点,开展枯水期、汛期水质达标行动,推动唐河、白河、淮河、排子河流域污染综合治理,确保断面稳定达标。持续加强排污口排查整治,基本完成全市所有排污口及主要河流、重点湖库排污口排查和整治任务,建立全市排污口一张图,纳入日常监督管理。深入实施美丽幸福河湖保护与建设,统筹水资源保障、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完成丹江口水库、丁河、燕山水库国家级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任务,力争丹江口水库评选为国家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继续开展长江流域水生态现状监测与评价,配合国家、省做好长江流域水生态监测考核工作。加强中央、省水污染防治资金项目储备和实施。谋划实施一批水污染防治项目,加快现有资金支持项目进展和资金拨付,解决一批影响断面水质达标的突出环境问题。
6.持续深入推进净土保卫战。开展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推进农用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溯源项目实施。推动国土空间规划、土地用途管制、土壤环境管理等多源数据共享,探索形成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一张图”。推动优先监管地块基本完成土壤污染管控。完成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回头看”。指导农村生活污水优先就地就农资源化利用,年底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保护区内村庄与丹江口库区汇水区内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全部得到治理或管控,开展日处理规模100吨及以上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运行情况排查整改,完成乡镇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有动力设施联网监管。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与监督指导试点,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统筹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
7.全力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安全。持续推进《南阳市丹江口水库水质安全保障问题整改方案》各项任务整改落实。开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和总干渠保护区内环境问题排查,实现风险隐患动态清零。完成丹江口水库及丹江入库(河)排污口整治。推进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区域“三水”一体化数据库与监控能力项目建设,加强断面水质和重金属因子监测预警,提升环境风险识别防控水平。完善入库河流“一河一策一图”应急处置预案,探索汇水区内“一路一策一图”危化品运输管控和应急处置措施,强化应急联防联控,做好应急应对,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8.创新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做好“无废城市”建设成效评估。开展大宗固体废物堆存场所排查专项行动。提升危险废物信息化监管能力,推动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五即”规范化建设,推行危险废物即产生、即包装、即称重、即打码、即入库,逐步降低危险废物填埋量。持续实施尾矿库环境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和问题动态清零,补齐尾矿库污染防治设施短板。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
(三)着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主动谋划实施更多绿色增量政策,以高水平保护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
9.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严守生态环境保护底线,用好“两高”项目会商制度,把好准入第一关。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开展跟踪评估,做好管控体系建设和应用宣传,开展立体式针对性培训。更好服务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多措并举为企业纾困解难。深化环评改革,强化重大规划和重大项目环评保障服务,持续抓好重大项目专班工作,切实保障拟入园项目及时落地。依托全国环评技术评估服务咨询平台、三线一单应用平台,继续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专家帮扶,加强面向基层、小微企业的技术帮扶。持续推进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推动企业绿色转型,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10.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扎实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扎实做好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紧盯重点减排工程项目,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污染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机制落实,鼓励重点排放单位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强化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数据核查,督促企业按期完成履约任务。
11.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稳步推进全市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EOD模式)项目申报及实施。持续实施唐河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四)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
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持续推进生态环境系统平安建设,严格落实生态安全、核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切实抓好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及时妥善科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
12.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监管,持续开展国家、省下发的自然保护地和生态保护红线遥感监测线索核查整改工作。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第五次河南省生态状况变化调查评估;开展生态保护红线保护成效五年评估和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评估。深化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机制,承办第二届秦岭地区跨区域生态保护协同合作轮值联席会议。配合省生态环境厅开展生物多样性条例立法调研,落实河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涉及南阳市的相关工作任务。
13.推进辐射安全监管体系和能力建设。健全辐射安全监管体系,严格辐射类行政服务事项审批,强化核技术利用管理,持续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隐患排查,加大高风险源、高风险活动和放射性废物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全市废旧放射源和放射性废物100%应收尽收。加强辐射监测和辐射事故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增强国防动员备战意识,组织开展辐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县市区完善辐射事故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建立常态化、制度化应急演练机制。强化辐射安全监管系统数据质量核查及应用,开展辐射安全检查帮扶指导,不断提升辐射监管队伍专业化水平。
14.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推动重点行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强化生态环境安全保障。持续推动重点河流突发环境应急“一河一策一图”成果应用。有序推进化工园区环境应急三级防控体系建设和“一园一策一图”试点。聚焦化工、交通运输、尾矿库、出境河流等重点行业和领域,开展“环境应急2025”丹江口库区部省联合环境应急演练。加强环境应急培训,强化市级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和县级“明白人”培养。探索环境应急物资信息库建设,构建企业代储、第三方服务支持、企业生产保障的多层次多元化环境应急物资储备体系。严格应急值守和信息报告,及时妥善科学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统筹做好生态环境领域安全生产工作。
(五)深化改革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
全面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注重夯实基础体制、健全核心制度,加强法治建设,持续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加强系统集成,完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15.抓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落实。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做好动态更新、跟踪评估和监督管理。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推动重点行业生态环境统计与排污许可衔接。落实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全面实施环境信用评价,构建环境信用监管体系。
16.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一步建立健全清单化调度、定期研判、现场核查、提醒督办等督察整改工作机制,扎实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和2023年省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专项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对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交办的360件群众举报件实施常态化监管,严防问题反弹回潮。聚焦历次督察反复指出的问题,持续组织开展历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任务自查自改,不断巩固扩大整改成效。做好2024年度省级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迎考,全面、客观、准确展现全市污染防治攻坚工作成效。
17.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价制度。落实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加强监测预警,加快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数智化转型,全面推进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优化调整“十五五”空气、地表水等领域生态环境监测网。加强排污单位自行监测监督管理,加大社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监管力度,坚决打击自动监测数据造假。
18.强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加大执法办案力度,查处一批社会关注度高、群众反映强烈的典型案件,形成对违法企业和违法行为的强力震慑。以深入开展执法大练兵为抓手,发挥省市县三级联动效能和主要领导带头执法表率作用,提升科技执法、部门联合执法、非现场执法综合能力。积极配合生态环境部、省生态环境厅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改善监督帮扶,全力推进问题整改。持续联合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和污染源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违法犯罪,强化机动车排放检验领域第三方机构专项整治和重型货车专项治理。按时序推进秋冬季重污染天气应急管控执法、涉VOCs行业企业专项执法、污水处理厂和涉水工业园区合规排污执法等专项执法。组建工作专班,重点严惩弄虚作假、在线造假、台账造假、偷排偷放、超标排放、设施不正常运行等6类突出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案卷评查,提升办案质量。发挥执法稽查监督约束作用,规范执法行为。落实监督执法正面清单和包容审慎执法要求,引导企业自觉守法。
19.提升生态环境支撑保障能力。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强化生态环境数据分析应用。开展全市居民生态环境健康素养监测。建立完善生态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指标体系,推动应急处置技术研究与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持续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20.强化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深入推进“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系列活动,持续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办好六五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相关活动,着力打造“我是生态环境讲解员”等志愿服务品牌。做好例行新闻发布工作,深化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强舆情研判会商,不断完善舆情风险通报共享机制和舆情交办督办机制。加大矛盾纠纷化解处置力度,坚持和运用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落实《生态环境信访工作办法》,推动生态环境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依法就地化解信访矛盾。
(六)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坚持和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全面提高机关党的建设质量,为建设现代化省域副中心城市提供坚强保证。
21.全面加强思想政治建设。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领导,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职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加强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突出抓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学习宣传贯彻,用好“学习强国”“生态文明大讲堂”“局门户网站”“绿色南阳”双微等载体,学好基本思想、理解基本观点、掌握基本要求、提升政治素养。
22.全面加强政治机关建设。树牢“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理念,压实党组织主体责任和书记第一责任,切实扛起统筹谋划之责、推动落实之责、示范引领之责。着力打造“四强”党支部,深化拓展“一支部一品牌”创建活动,形成“品牌引领、亮点纷呈”的集群效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推动机关党的组织生活严起来、实起来。贯彻“五聚五提”,做到“六个弘扬”,强化党建业务融合,深入分析机关党建实际情况,找准服务中心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开展到哪里”。认真落实模范机关创建工作要求,统筹做好精神文明创建、清廉机关创建等工作。发挥机关群团功能,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和纾困解难工作,切实担负起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使命,提升凝聚力、战斗力。
23.全面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十一届省纪委五次全会、七届市纪委五次全会和2025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全面从严治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用自我革命精神和严的标准管党治党,推动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政治责任。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创新纪律教育方式,强化纪律执行,既从严管理监督,又激励担当作为。持之以恒纠治“四风”,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准确运用“四种形态”,坚定不移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着力推动形成遵规守纪、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24.全面加强生态环保铁军建设。落实中央和省、市要求,持续深化机构改革,健全和完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有为有位”用人导向,按照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标准,注重基层一线。选优配强各级班子,重点选好正职,优化班子结构。着力打通上下循环体系,推动干部能上能下,统筹推进干部选拔任用和公务员职级晋升。扩大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招录力度,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强年轻干部储备。强化教育培养,用好高校、网络等资源,夯实综合能力素质。积极推进解决垂改遗留,最大限度保障福利待遇。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完善干部监督考核机制,从严从实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激发干事创业的活力和动力。